让更多外国读者读懂中国

“我希望能传递关于中国更真实、更准确的信息,纠正那些不实的报道。”

让更多外国读者读懂中国

2022-10-13 05: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大卫·弗格森

李博瀚

  阿里·萨贝特

有这样一本书:在利马国际书展、新西兰中国主题图书展、中国香港书展等国际重要书展上,它被重点展陈;在美国东风书店、英国光华书店、法国凤凰书店、日本内山书店等多国书店里,它被放在醒目位置;在外国政要、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看来,它是了解中国的首选读物。这本书就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日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多语种版本,均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

在外文出版社,有一群外国专家:他们来自全球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热爱中国、喜爱中华文化,以同样的热忱和匠心,从事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让更多外国读者读懂中国。

今年是外文出版社成立70周年,本报采访了社内的几位外国专家,听听他们讲述如何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关于中国更真实、更准确的信息”

藤蔓爬满窗棂,沁着幽幽绿意;书籍摆满书架,散发阵阵书香……9月6日,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外文出版社的一间办公室里,66岁的大卫·弗格森正戴着眼镜,埋头研究一份翻译材料。一抬头,窗外已洒满落日余晖。

来自英国的大卫·弗格森,是外文出版社的荣誉英文主编。过去十多年来,大卫的工作日都是像这样,在繁忙的案头工作中度过。每个工作日早晨8点半,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外文出版社,下班时间则要依据当天情况而定。认真负责的他,有时还会把工作带回家继续研究。

“2006年我来到中国,至今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6年,我很喜欢这里的生活。”来中国前,他做过25年咨询顾问,也在传媒公司负责过节目策划和媒体运营。因为与中国妻子喜结良缘,他来到中国开启新的人生。

作为一名“东北女婿”,初到中国时,大卫先是在妻子的家乡吉林省吉林市生活了两年。2008年他成为中国网的一名记者,到中国各地采访,收集写作素材,对中国的了解与日俱增。自2010年起,大卫在外文出版社担任编辑、作者和英文改稿专家。

“我希望能传递关于中国更真实、更准确的信息,纠正那些不实的报道。”大卫说,来到中国后,他发现一些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很多报道都是假新闻,它们并不了解真相,因此发布的一些消息完全是无稽之谈,这让他很生气。中国的发展进步,生活在中国的大卫深有体会,因此,他决心要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可感的中国。

大卫举例说,在吉林市这个北国江城,松花江穿城而过,他最喜欢沿着河滨跑步健身。这些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健身步道也越建越长,5公里、10公里、15公里……他的跑步里程也随之增长。更重要的是,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使得空气质量非常好。在户外健身时大口呼吸,令他身心舒畅。其实,中国许多城市都环境美丽、生活惬意,而一些西方媒体对这方面的批评显得“非常愚蠢”。

《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水韵江苏》《生态北京:绿韵新城》《南通故事》《发现苏州》……这些年来,大卫撰写了多部介绍中国城市的作品。随便翻开一本,他都能向记者回忆当时实地调研采访时的趣事,滔滔不绝。这些书籍,也受到外国读者的喜爱。

作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之江新语》等图书的主要英语改稿专家,对待翻译工作,大卫始终一丝不苟。

为了让翻译后的英文表述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每一个单词,大卫都要反复打磨。很多次,仅仅就是一个介词,大卫也要苦思冥想,就是为了能找到最准确的译法。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经典表述,大卫和同事们竭尽所能,就是为了让不熟悉中国话语体系的外国人,也能明白其中的深刻涵义。

在同事们眼中,大卫工作严谨,兢兢业业,经验丰富,对中国话语体系越来越熟悉。多年来,大卫积累了丰富的对外翻译出版经验,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会林文化奖等奖项。2021年,大卫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他说,能够为向世界说明中国这样崇高的事业出一份力,他备感光荣。

“打开一扇深入了解中国的窗口”

浓密的络腮胡子,热情的笑容,令人没有一丝距离感。这是记者见到外文出版社德语部改稿专家李博瀚的第一印象。德国人李博瀚先后参与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挑战与应对:迎难而上的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一带一路”》等图书德文版的翻译改稿工作。

“我从小就觉得中文很神秘,对我的吸引力很大。”从1992年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算起,今年49岁的李博瀚,已经和中文打了整整30年交道。

1995年至1997年,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就读;2005年,又去中国台湾,成为一名德语教师;2010年,来到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专业进修……李博瀚的“中国履历”非常丰富。

“从事翻译工作后,我打开一扇深入了解中国的窗口。”2012年,已返回德国的他与外文出版社结缘,参与了多部德语图书的翻译。

尽管对中国语言文化相当熟稔,但最开始当翻译,李博瀚仍有些吃力。他总结,中文表达简洁生动,其背后的文化博大精深,藏有不少翻译难点。在为外文出版社第一次翻译书稿《汉语习语趣说》时,李博瀚就遇到了难题。

“像‘对牛弹琴’这些词,如果仅做到字面直译,德国人恐怕很难理解成语的真实含义。”李博瀚说,起初,对于直译成果,他并不满意,总觉得这样的文字不再“原汁原味”了。

怎样能不悖原文,又使译文易懂?李博瀚反复琢磨,决定在直译的基础上,给“对牛弹琴”等成语再补充一个意义相近的德语词,作为对照解释,便于德国读者理解。

“《圣经》里有一个‘不要把珍珠丢在猪前’的俗语,这与‘对牛弹琴’的含义近似。”李博瀚解释,将珍珠丢在猪身前,猪不但不知珍重,反而会践踏在脚下。“这都告诫我们,不要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不要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

“此外,像‘各扫门前雪’可以借用德国习语‘在自己家门口扫地’的解释,德语中的‘有志者,必有出路’能表达出‘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李博瀚介绍,为了找到合适的德国俗语作为匹配,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仅有7万字的图书《汉语习语趣说》,他足足花了3个月才翻译完成。

跨越语言障碍,感受文化魅力。翻译中文的这几年,李博瀚乐在其中。在他看来,相比于自己撰写中国题材的作品,翻译中文著作更有价值,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中国的认识。

“中国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守正创新,给我印象深刻。”他举例说,屈原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了古人的爱民、忧民之思,现在中国高度关注民生问题、重视增进民生福祉,就是对民本思想的当代阐释。“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值得全世界关注。”

两年前,李博瀚回到心心念念记挂着的中国,正式入职外文出版社。时隔8年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他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耸立,高铁飞驰,尤其是到哪里都可以使用便捷的移动支付。

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这是李博瀚眼里北京的最大变化。身为跑步爱好者,令李博瀚惊喜的是,如今整个城市空气质量特别好。“现在周末一有时间,我都会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步,我非常喜欢那里的设施与环境,让人心情舒畅。”

休息日享受生活,工作日勤勉工作,一直是李博瀚的人生信条。“目前,我的主要任务是翻译一些政府文件等。”他期待未来能涉猎更广泛领域的书籍翻译工作,为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贡献智慧与力量。

“翻译中文,就像工程师盖楼”

“我叫阿里·萨贝特,来自埃及。”一段流利的中文介绍,让人印象深刻。

埃及人阿里·萨贝特从事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白皮书阿拉伯语版的翻译工作。对阿里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并不轻松。

2003年,阿里打算去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就读中文专业,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她告诉我,报纸上介绍过,常用的汉字就很多。不如去学英语或者法语,或许更容易些。”阿里说,“但我想,既然中文如此难学,为什么不能试着挑战呢?”

母亲的担忧不无道理。“不仅汉字难学,汉语的发音也难记。好不容易学会了发音,语法和句式又成了难题。”阿里告诉记者。

虽然困难重重,阿里却始终热情满满。为了学好汉字,他没少下功夫。走在街上,看到车窗上有灰尘,他都会凑上前练几笔;为了练好发音,他跟着教材一字一句模仿,再用录音机纠正,调整语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阿里顺利毕业,凭借扎实的中文功底,获得了一个来到中国工作的机会。“以前我看过一些描绘中国的西方电影,影片中展现的是一个古老而贫穷的国家。”阿里坦言,尽管深爱中文,也渴望多了解中国,但在出发前,他还是有些担忧。

随着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阿里的担忧烟消云散了。“从机场一出来,看到的北京,其实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大都市。”

“因为掌握中文,我获得了许多工作机会,让我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在中国这些年,阿里在多个行业摸爬滚打过,直到加入外文出版社,他才真正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连接中国与埃及这两大文明古国的沟通桥梁。

“在外文出版社,我主要负责中国政府白皮书的阿拉伯语版翻译及审校,这对我来说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阿里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是全世界的机遇,阿拉伯国家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

翻译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每个环节都不轻松。阿里说,外国读者对等中文术语并不了解,怎样用简短的表述把这些内容讲明白,自己和同事们费了不少心思。

每次遇到新术语,他都会仔细研读材料,准确理解中文含义后,选择合适的阿语表达,并请教埃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判断这样的表述是否到位。“我们经常就译文展开讨论,直到所有人认为译文与原文的含义完全一致。”阿里对记者说,“翻译中文,就像工程师盖楼,打牢地基要花费很多时间,但建成的楼房会更加坚固,文字也能经得起推敲。”

“学习中文,为我带来了体面的工作与幸福的生活。”在中国待了14年,阿里与中国姑娘结婚生子,把家安在北京,把根扎在中国。每逢闲暇,他最爱的就是逛北京城的老胡同,看阳光照耀下老院墙上斑驳的树影,看偶尔经过的三轮车慢悠悠地骑行。他喜欢这份宁静和悠然。

(大卫·弗格森)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