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16日电 据英国《卫报》报道,11月3日,英国政府宣布,总资产超130万亿美元的百多家全球大型银行和养老基金承诺将共同朝一个关键目标迈进: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在英国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大会举行之际,45个国家的450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做出了这一承诺,意义重大。与此同时,峰会提出的一些其他目标似乎很难达成,尤其是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
金融领域是大规模经济转型的关键,需要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零排放,全球经济这样才能在不破坏气候的情况下运行。
但是,有专家和活动人士怀疑政府的财政支出声明,认为做出承诺的银行仍然可以自由地将资金投入化石燃料,在未来十年也只需要将一小部分资金用于低碳减排。
格拉斯哥峰会也取得了许多进展,主要包括:
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他对于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并达成协议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此前,他曾拿足球打比方,认为世界处于5:1落后的状态,而他在11月1日晚上宣布,现在的比分“更像是5:2或5:3”。
美国总统拜登宣布了一项由90个国家达成的控制甲烷排放的计划,到2030年,甲烷排放量将下降30%。
在另一项跨国协议中,包括英国、美国、欧盟、印度、中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40多个国家签署了一项协调引进全球清洁技术的协议。通过在氢生产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合作,“突破性联盟”的成员希望能规定一个“临界点”,在这一阈值以上绿色技术应该比化石燃料技术更便宜。
在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曾退出巴黎协定,之后又宣布将重新加入,这让拥有许多高标准的气候目标的“雄心联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信心暴涨。有观察人士表示,美国的回归将有助于实现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
11月2日晚,英国财政大臣苏纳克表示,伦敦将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净零排放的金融中心”,并制定新法规,要求上市企业公布为净零排放计划。
他表示,在英国的领导下,承诺实施净零计划的金融机构数量增加了两倍,目前这些机构的资产总额达130万亿美元。利用这些机构控制的数万亿美元的资金来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因此,对这些机构有新的要求,要公布他们的净零过渡计划。这样,就可以一起为世界提供阻止灾难性气候变化发生所需的资金。
这一被称为“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FANZ)”所做出的资金承诺将意味着,到2050年,相关机构管理的所有资产都将与净零排放目标保持一致。有经济学家估计,未来30年可能需要大约100万亿美元的投资才能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因此,从理论上讲,未来该金融联盟能提供比预期更多的资金来实现这一目标。
前英格兰央行行长、现任英国和联合国气候特使卡尼认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架构已转向实现净零排放。现在拥有十分重要的管道设备,能够将气候变化议题从问题边缘提至金融行业的前端,这样当需要做出金融决策时都会考虑到气候变化问题。他表示,这种通过GFANZ金融联盟承诺增加巨额资本、快速实现净零排放的做法使得将全球升温幅度过渡到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成为可能。
不过,仍有专家对《卫报》表示,这些说法言过其实。这些国家所宣称的130万亿美元其实是这些机构所管理的资产,其中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资金将被用于未来关键十年的低碳减排行动,未来十年内人们必须将排放量减半来防止全球升温超过1.5 摄氏度,否则全球气温将高于工业化前的水平。
“积极货币”(Positive Money)组织的成员西蒙·尤尔(Simon Youel)指出,英国的银行机构可能正准备增加对“绿色”活动的投资,但这一声明没有提及金融机构对新化石燃料项目的投资。如果想要将升温控制在1摄氏度以内,那英国各地必须限制对化石燃料领域的新投资。
苏纳克被指责阻碍绿色政策的执行,据称他在英国政府内部反对净零议程。他在最近进行的全面支出审查中几乎没有提到气候问题,他的预算几乎不涉及绿色措施的开展,却包含许多高碳排放的政策,他在格拉斯哥发表演讲时实际上是他第一次认可Cop26峰会。
智库绿色联盟(Green Alliance)经济主管萨姆·阿尔维斯(Sam Alvis)表示,苏纳克让英国财政部参与第26届气候大会无疑是一次进步。不过,每天仍有数万亿美元流向化石燃料领域,而自愿采取的减排措施还远远不够。为了实现控温1.5摄氏度的目标,各国政府需要监管各个企业,不仅应要求公布减排过渡计划,还应该对企业所采取措施的可信度和速度制定严格的立法标准。
鉴于发达国家未能兑现其融资承诺,世界其他地区的外交官们更看好捐助者的可信度。印度外交秘书斯林格拉(Harsh Vardhan Shringla)表示,发达国家如果想要发展中国家采取减排措施,那么这些发达国家也应该在资金问题上接受可信性审查。
斯林格拉表示,各国做出了很多承诺,但没有得以兑现。采取行动应对气候问题应该与投入资金实现减排目标同等重要。仅仅制定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实现目标的手段。各国应制定切实的时间表,开展切实监督。
(翻译:喻玲萧 编辑: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