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署前执行主任索尔海姆为中国日报旗下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指出,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随后世界多个主要经济体提出了各自的气候目标,全球绿色转型进程取得重大进展。解决气候环境问题是有利于环境、经济和社会的“三赢”之举。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中国要协调各部门进行整体动员;要考虑到社会公平,照顾到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充分发挥领导者作用,开展国际合作。
历史就是这样:有时在几十年中,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有时在几个星期中,变革之剧烈仿佛是过去了几十年。
我们在气候环境问题上的进展也是这样:在经历了长期的全球缓慢进度后,2020年取得的巨大进展好像一下子“快进”了几十年。去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之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努力争取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随后,一股“绿色冲击波”席卷了整个国际社会。
在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韩国总统文在寅和日本首相菅义伟分别宣布了各自国家的碳中和目标。美国新当选总统拜登也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气候变化应对计划,承诺2万亿美元的绿色投资。欧盟正在推出“绿色新政”,将绿色发展制定为欧洲一体化的中心议题。在印度,莫迪总理正逐个叫停燃煤电厂,朝着全球领先的太阳能生产国方向迈进。
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自然环境不应被认为是人类在“付出代价”,而是创造就业、带来繁荣和改善民生的大好机会,是有利于环境、经济和社会的“三赢”之举。
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习主席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助力全球低碳经济,中国正在践行这一理念。有趣的是,拜登在竞选期间也提出了惠及全体美国公民的环境气候计划。在这一问题上,中美双方处在同一“频道”:气候变化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拥抱的机遇。
正如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12月18日在一次视频会议上所说,中国不仅将坚定落实《巴黎协定》,也期待中美再次共同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作出贡献。
今天,推动全球环境议程的不再是联合国气候谈判,而是政治经济学考量。太阳能的价格在过去10年内下降了90%,风能的价格下降了60%,电池成本下降了85%。中国是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国家,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意味着更大的生产规模和更低的创新成本。同样,我们也看到在全球许多其他国家,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商界已经跑在了政界的前头。而这一切都与创新和规模有关。
许多西方企业已经对绿色议程做出了强有力的承诺,例如微软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甚至提出要为公司历史上的所有排放做出补偿;苹果也做出了类似的碳中和承诺;亚马逊称将购买10万辆电动货车,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宜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循环经济策略。
在中国,也有同样的趋势。腾讯、阿里巴巴和华为等企业正在制订自己的绿色议程,但它们的脚步还应继续加快,范围还应继续扩大。“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头了。
制度优势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国的应对举措是世界上最高效的。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所展现的能力,也可以用来应对21世纪最大的挑战——保护地球母亲。
生态环境部已经开始推动立法,加速中国碳排放达峰,并为地方各省市和企业设定目标。这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战略,侧重于问责和量化。中国人民银行也正在制定绿色金融标准,以及银行和金融机构披露环境信息的指导意见。低碳绿色战略将融入到“十四五”规划的方方面面。如果中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部分发达省市需要更早达峰。
社会公平
对于世界各国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绿色转型的影响是正面的:它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形成更好的社会习惯,产生更少的污染。然而,对部分人来说,转型更为不易。例如在中国,同样是绿色转型,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存在差异,广东、江苏的转型可能比山东、山西更加容易,像深圳这样的高科技产业密集型城市的转型可能比北方重工业地区更加容易。
转型的过程必须确保社会公平,这将大大降低转型难度。照顾到的人越多,障碍和阻力也就越小。我在拜访中国网约车企业滴滴时,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他们告诉我,他们和煤炭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帮助下岗煤矿工人改行当网约车司机,实现再就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公平。
其实欧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交流最佳实践可能会有所帮助。
引领作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国应该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当然,仅靠中国一己之力是不行的,但中国可以与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合作,分享其独特的思路和经验。例如,在城市空气污染防治、西北地区沙漠绿化、人口密集地区土地保护等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制定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和制度安排。中国已经是全球绿色环保领域的领导者,这一点似乎还没有完全被外界,甚至包括许多中国人自己所意识到。
没有人能全面、明确地告诉我们下一步需要怎么做,明智的做法是遵循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的建议:“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求真务实思想的指导下,我相信,到2060年,我们将回顾中国在保护地球环境方面取得的成功,正如我们现在回顾过去几十年里中国让数亿人摆脱贫困一样。
(本文原载于中国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观中国”)
(埃里克·索尔海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