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9月15日电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9月14日报道,在中国,很少有环保工程像“绿色长城”一样受到如此热烈追捧。
为了保护华北、西北和东北三个易受沙尘暴影响的地区,中国于1978年启动了被世人誉为“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目标是在2050年之前,在中国北方种植3500万公顷的新树,这相当于一个德国的面积。在接下来的40年里,植树成为个人和公共部门热衷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活动。
3月12日为国家植树节。每年春天,中国的政府官员、教师、学生和公司员工都会开展集体植树活动。官方媒体特别赞颂林业工人,明星们也纷纷担任“植树大使”。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植树的重要性,”中国防治荒漠化公益机构阿拉善基金会项目总监孙静说。“树越多越好,这一理念从未受到质疑。”
根据官方数据,中国森林覆盖率自1978年以来已从12%提高到超22%。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卫星图像证实,中国在造林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苏黎世大学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教授伯恩哈德·施密德(Bernhard Schmid)说:“在退化地区种植单一作物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但混合种植肯定要好得多。”“物种越多,生态系统的功能就越强。”
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在为城市增加树木和绿色空间规划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功。自2004年以来,约有170个城市开展了“森林城市”活动,旨在绿化城区,遏制污染。每个城市平均每年增加1.3万公顷的公园或森林。例如,在北京西南130公里的雄安新区,以建立城市森林为目标的“千年秀林”工程项目混合种植了100多种树木。今年秋天,还将增加3600公顷的树苗。中国计划在未来十年,每10座城市中有7座城区绿化率达到40%。
此外,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中,要求将85%的专用地用于“天然造林”,这是一种封锁退化土地、让植被恢复自然生长的方法。
文章称,尽管有种种挫折,但中国造林努力是成功的。中国漫长的植树造林计划表明,造林是一项复杂而微妙的任务。它要视当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需要为今后看护森林的几代人所在的社区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北京计划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向其他国家分享中国生态治理经验。据中国绿化基金会介绍,中国将利用胡杨林等抗干旱的树种进行生态修复和防护带建设,最终建成3条“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带,分别为:中国西北“丝路核心区”胡杨林生态修复带、“中巴经济走廊”胡杨林生态修复带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胡杨林生态修复带。
(编辑:齐磊 刘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