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关注中国高端养老社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人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加速,面对“老无所依”的问题,中国的高端养老机构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老人。

法媒关注中国高端养老社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2-02 17: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2月2日电 据欧洲时报网报道,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加速,面对“老无所依”的问题,中国的高端养老机构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老人。

法新社报道称,北京郊区的“燕园”养老社区就像一个有专人看守的小镇。退伍军官、前大学教师和曾经的电影制作人在这里一起学习跳舞、举重或者享受美食。公用大厅里醒目地放着一架钢琴,四周墙上挂着以色列艺术家大卫·歌诗坦(David Gerstein)颜色鲜艳的作品。

“如今,这里就是我们的家。”71岁的李莹(音译)说。她曾在军队里服役三十多年。“如果不出意外,我们会在这里住到最后。”

据悉,燕园里有专门的医院和随叫随到的护工,如今这种高档老年社区在中国还为数不多。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预计在中国这类社区的数量将会大量增加。据中国官方数据统计,到2050年,中国每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年过60岁的老年人,即4.87亿人都将步入老年。

报道称,过去,中国人指望子女们履行赡养义务,安享晚年。不过,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后代的压力过大,这一传统因而难以实现。

“儿女必须照顾父母的观念延续了几千年,”李莹说,“但是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

空巢老人的解决方案

对于燕园的居民来说,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和同龄人一同社交,摆脱住在自己公寓时的孤独感受。燕园的运营经理葛明说,过去,整个家庭住在一起。不过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年轻人往往为了寻找更高收入和就业机会搬到大城市,这就把照顾老人的负担转移到了社会和其他家庭成员身上。

即使是社会上所谓的“精英阶层”,这种现象也是如此。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父母们,孩子们或者定居国外,或者忙于事业。

“我没法指望孩子(照顾我),”82岁的前俄语和世界语教授朱明义(音译)说,“他们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他的儿子住在日本,女儿在北京一家国际广播电台工作。

“他们没有时间,没有钱,也没有精力照顾我,”他说。

床位通胀的社会现实

不过,报道指出,高档养老机构的“准入证”不是所有人都支付得起的。作为一家由保险公司所经营的高档养老机构,如果想入住燕园养老社区,居民需要购买保险公司最高200万元人民币的养老基金,或者支付100多万元人民币的预付款,此外每月还要再支付6000元人民币的月费。这还不包括餐食费。

公立养老院每月的费用不到900元人民币,有些还提供补贴,但那里通常被认为是“穷人”的保底选择。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危机,中国政府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制订了优惠税收政策。到2020年时,政府希望能够提供800万张床位,即每1000名居民能保证分到35到45张床位。

这种做法鼓励了许多民营企业(比如房地产开发商和保险公司)进入这个市场,投资开发五星级带专业医疗设备的养老社区。

“中国养老机构能否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这取决于谁来付钱。”南京大学教授陈友华说。他认为,如果由私人企业负责,养老设施可能会供大于求。但是,如果由“国家或者社会买单”,那么如今负责养老的有关部门就可能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此外,一些专家对养老机构私营的建议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对那些建设豪华住宅或者“退休村”的提议。

“想象一下,如今的人,60岁退休,身体还很健康。”香港大学副教授Vivian Lou说。“这就意味着她可以在养老村里待上二十年,没人可以替代她。”

Vivian Lou认为,与其说这些住宅开发是为了解决养老问题,不如说是另一种方式的房地产经营。

(编辑:严玉洁 党超峰)

【责任编辑:严玉洁 党超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