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乐器+先锋编曲:《幻境》试音专辑开启听觉“古今对话”

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当下,非遗音乐如何突破“古老”标签,走进现代用户生活?11月6日,华为悦彰及音频新品技术沟通会上,华为音乐联合中国唱片集团官宣的非遗试音专辑《幻境》,给出了答案。

非遗乐器+先锋编曲:《幻境》试音专辑开启听觉“古今对话”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4 15: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当下,非遗音乐如何突破“古老”标签,走进现代用户生活?11月6日,华为悦彰及音频新品技术沟通会上,华为音乐联合中国唱片集团官宣的非遗试音专辑《幻境》,给出了答案。该专辑由国内一流制作团队与四位国乐艺术家联手打造,融合非遗乐器和先锋音乐,当天展示3支试音曲,11月底将正式上线,为非遗传承与用户深度听感需求搭建起全新桥梁。​

文化传承新路径:非遗音乐在科技赋能下“破圈”​

近年来,我国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名录统计,我国已有包括蒙古长调、侗族大歌、昆曲等16项音乐类项目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构成世界级的文化瑰宝集群。但传统非遗音乐在传播过程中,常因呈现形式单一、适配现代播放设备不足等问题,与年轻用户群体存在距离。在此背景下,华为音乐与中国唱片集团推出《幻境》专辑,成为非遗音乐“破圈”的一次关键尝试。​

《幻境》专辑以古琴、阮咸、二胡、古筝四种极具东方韵味的非遗乐器为核心,打破传统民乐编曲模式,融入现代电子乐等元素。如二胡作品《炫》,融合弦乐组、铜管组、中东乐器与电子合成音,中国大鼓低频下潜至20Hz左右,SubBass音色覆盖10Hz-40Hz,构建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张力的澎湃声场。整个制作团队实力雄厚,作曲家刘思军领衔作曲,庞岩、江松松等拥有奥运会、央视晚会音频制作经验的音频工

程师负责后期,共同为非遗音乐的当代表达注入年轻灵魂。​

本次联合专辑并非华为音乐与中国唱片的首次合作。2024年,华为音乐与中国唱片集团达成深度版权合作,中国唱片馆藏的大量珍贵民族音乐母带,为华为音乐“音乐厅”提供了丰富非遗素材,与此同时华为音乐还在不断与腾讯音乐、瑞鸣音乐等知名音乐厂牌合作扩展“传统音乐数字宝库”,过程中借助全曲库超高清、空间音频技术深度激发每首歌的情感表达。而华为音乐的“非遗寻音计划”已取得显著成果,先后为用户带来蒙古长调、侗族大歌等非遗音乐深度聆听,还获得2025年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年度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项目”奖项。此次《幻境》专辑,正是双方基于多年合作积淀,将非遗音乐从“文化保护”推向“听觉体验升级”的关键一步。

技术赋能体验升级:满足用户对深度听感的追求​

当下,用户对音乐听感的需求日益提升。《2025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音质音色优质(35.19%)是用户最重视的因素,其次是内容丰富(33.24%)和界面设计舒适(32.96%)。​

《幻境》专辑制作过程中深度匹配华为FreeBuds Pro 5悦彰耳机,带来真实感、澎湃感、沉浸感的听感体验。以专辑中的作品为例,聆听冯满天的《曙光》时,阮咸的音符仿佛从听者周围自然苏醒,极弱的乐句营造出深邃沉浸空间,宛如置身“声音的日出”;聆听赵晓霞的古琴作品,指尖摩擦琴弦的质感、钢片琴的清脆敲击都清晰呈现,实现跨越三千年的“古今对谈”。这种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让用户摆脱传统听乐局限,获得前所未有的深度听感体验。

非遗IP新探索:为文化传承注入长久活力​

《幻境》专辑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用户带来优质听感体验,更在于探索出“古乐器音乐实践+现代音频技术+国际化传播”的非遗IP打造新模式,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长久活力。​

从行业层面看,该专辑为数字音乐平台参与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它并非简单将非遗音乐数字化,而是通过技术赋能与内容创新,让非遗音乐成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数字资产”。华为音乐“音乐厅”页面此前已联合百余家知名音乐厂牌机构,打造空间音频系列、Hi-Classical古典专区等优质内容,此次《幻境》专辑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高品质内容矩阵,也让非遗音乐在多元化的内容生态中获得更多曝光与传播机会。​

从文化传播角度,《幻境》专辑有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声音”IP。专辑将千年国乐与现代先锋音流碰撞,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又采用国际通用的音乐语言与技术标准,降低了国际受众理解非遗音乐的门槛。未来有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非遗音乐的魅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据悉,《幻境》专辑将于11月底在华为音乐正式上线。对于音乐发烧友、国风文化爱好者或是追求深度听感的都市人而言,这都将是一场不容错过的听觉盛宴。鸿蒙5及以上系统华为音乐还配备有全曲库超高清音频、空间音频,届时,用户还能更沉浸感受千年古韵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