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访谈|王伟:用湿版摄影工艺记录中国濒危民族文化

十余年来,摄影艺术家王伟借鉴影像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法,用大画幅相机和古典摄影工艺记录下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使鹿鄂温克人千百年来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也记录下当下他们的发展与变化,以此反映全球化时代自然、生态的状况及人类的选择。

艺术访谈|王伟:用湿版摄影工艺记录中国濒危民族文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1-07 10: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十余年来,摄影艺术家王伟借鉴影像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法,用大画幅相机和古典摄影工艺记录下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使鹿鄂温克人千百年来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也记录下当下他们的发展与变化,以此反映全球化时代自然、生态的状况及人类的选择。

王伟的镜头仿佛是穿行在时光褶皱里的驯鹿,驮着鄂温克人千年的生存智慧,在当代文明的冰原上踩踏出清脆的蹄音。这些珍贵的影像既是正在消逝的游牧文明的活化石,也是照见现代性困境的平面镜——当驯鹿的铜铃声在钢筋森林里渐行渐远,被定格的凝视、褶皱里的风霜、桦皮船上的月光,都在叩问着后工业时代人类文明的去向。那些在胶片上永生的一头头驯鹿与“撮罗子”里冒起的缕缕炊烟,终将成为未来人类寻找精神原乡的星图,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着文明多样性的火种。这不是挽歌的终章,而是又一段新曲的开篇,在快与慢的辩证中,为人类文明存续着另一种可能的密码。

广东美术馆副研究馆员、策展人廖沙泥对话采访中,摄影艺术家王伟详细阐述了这个项目的拍摄意图和相关故事。

廖沙泥:为什么对这样一个选题感兴趣?

王伟:2011年,我受邀前往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进行影像创作。驯鹿鄂温克人生产生活中透露出的原始、神秘和独特的文化气息让我为之动容。而许多年轻一代的驯鹿鄂温克人选择了山下的现代生活,职业的敏感性让我意识到这是一种濒危的文化形态,便萌生了利用影像媒介为后人留下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想法,这也揭开了“敖鲁古雅影像之旅”的序幕。此后的十余年中,我先后三十余次深入“驯鹿部落”进行考察调研。借鉴影像人类学中的田野考察法,在不同季节深入驯鹿鄂温克人居住地,将自己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融入我对驯鹿鄂温克人的理解,通过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的镜头语言,为仅存的 34位具有代表性的驯鹿鄂温克人创作时代肖像,记录下了他们的文化变迁。2018年,该影像创作项目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立项资助,加快了项目的推进。

廖沙泥:驯鹿人生活在深山里,你是如何寻找并拍摄他们的?

王伟:由于驯鹿部落的“猎民点”大多位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那里没有公路也没有通讯信号,只能依靠有经验的部族人根据经验来找寻。通过前期多次的考察,这个拍摄项目得到了部落内部分长者的认可,拍摄过程中还得到了敖鲁古雅民族乡卫生院刘玉柱医生的大力支持。每一次進山的拍摄都离不开刘玉柱医生、部族老人们的帮助。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当地很多朋友的支持,从语言翻译到带路探寻,这个项目能进行下去是太多人辛苦付出的结果。

廖沙泥:据说项目拍摄了十余年,在这段时间里,寻访拍摄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伟:驯鹿鄂温克这一特殊的少数民族群体多的“曝光”,驯鹿鄂温克人更渴望生活不被打扰,所以拍摄中的沟通成本很大。这是我在第一阶段的考察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所以从那时起我就非常注重跟当地族人的沟通,哪怕几天都不开机,直到等到对方打开心扉,接纳我,才开始创作。当然,我也很幸运,通过自己的真诚行动给部族老人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为后期拍摄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此外,驯鹿鄂温克人居住的“猎民点”大多位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这里路况极差且无通讯信号,客观上也为拍摄增加了一定难度。

廖沙泥:让你最难忘的一次拍摄?

王伟:在为驯鹿鄂温克人拍摄人物肖像时,部落中最后一位老酋长的儿子何协常常为我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空闲时他便拿起随身携带的口琴为我们吹奏一曲曲动人的旋律。曾经,猎枪和口琴是何协的两个宝贝,放下猎枪后,口琴就再也没有离开他的身边。我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从他的口琴声中能清晰地感受出他的无奈与忧愁。

廖沙泥:有很多国内外的摄影师拍摄过这个题材,你的拍摄思路是什么?

王伟:驯鹿鄂温克这一特殊的少数民族群体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摄影师的关注,但此前国内外摄影师的作品大多限于以部族中的某一个家庭或几位家庭成员为代表来揭示和记录这个民族,涉及群像的影像资料很少。同时,近几年部族内的老人数量在不断减少,于是我就产生了大画幅艺术摄影相结合的方式将部族内所有具有代表性的驯鹿鄂温克人进行抢救性记录,留下一个民族时代记忆的想法。

廖沙泥:为什么会选用大画幅相机来拍摄?而且选择古典湿版摄影术进行最终呈现?

王伟:在民族肖像部分的拍摄中,采用的是大画幅相机这一传统的摄影方式进行创作。大画幅相机的特性在于无可比拟的视觉震撼力,尤其在展现人物肖像方面,人物面部的皮肤纹理、表情细节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给照片前的观众带来一种逼人深思的力量。选择古典湿版摄影术,其实是受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启发,他曾在《摄影小史》谈到早期相片时说,“这些相片虽然朴实单纯,与现在的相片比起来能够产生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力,曝光过程使得被摄者并非活‘出了留影的瞬间之外,而是活‘入了其中,在长时间的曝光过程里,他们仿佛进到影像里头定居了;这些老照片与快拍照的暂留掠影形成了绝对的对比……早期的相片,一切都是为了流传久远,这也正是湿版摄影术的魅力所在”。简单来说就是,古典湿版摄影术由于感光材料的不确定性和成像的缓慢过程,使得作品中的人物肖像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正如驯鹿鄂温克人弥足珍贵的民族面孔,独特、稀有、历史感。同时,我也想以这种古典的摄影方式向历史致敬,为驯鹿鄂温克人留下时代肖像。

廖沙泥:你想通过摄影传递出哪些信息?

王伟:在早期记录驯鹿鄂温克人的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驯鹿鄂温克人狩猎使用的猎枪、野鹿哨和桦树皮船,尽管它们都已尘封在历史中。但透过影像来了解民族文化,直观、准确又具体,能为后人提供非常好的历史记载和学术研究资料。驯鹿鄂温克人在千百年来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狩猎文化、熊文化和萨满教文化等极具独特性,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形态已成为濒危文化并逐渐走向消亡。该影像作品的创作希望是对濒危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性记录和保护,能为今后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的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贡獻一份微薄之力。

廖沙泥:目前还在进行哪些新的项目?

王伟:2018年以来,我开始探索铂金印相工艺、火棉胶湿版摄影、蓝晒等古典工艺摄影。

探索将古典工艺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我通过西方古典工艺和中国独有的宣纸在艺术摄影作品中展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效果。在题材选择上,我更多的是借助古建筑、山水等中国传统绘画常见的题材,来表现当代中国的图景。以此表达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变化,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内涵。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个人摄影展

艺术家简介:王伟,摄影艺术家。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硕士、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获得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全国青年摄影展评委会委员。摄影作品先后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和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民族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出版摄影著作《中国唯一的驯鹿部落》。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