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下的亚太格局:美日菲合作与中国应对策略

近日,美国、菲律宾、日本领导人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三方不仅就海上安全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而且宣布美日将帮助菲律宾打造吕宋经济走廊、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建设清洁能源与半导体供应链等一系列经济合作新举措。三方此举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美国试图推动盟伴体系在“印太”地区形成“去中国化”的产供应链的最新举措。技术与产业革命深刻影响国际与地区秩序的重构,加强在产供应链领域的对华博弈,被美国认为是“规锁”中国,维护自身的“印太”地区秩序主导权的关键。这不仅导致本地区经济问题的“安全化”,也意味着未来安全问题的“经济化”,即地区国家一旦被绑在美国产供应链上,未来其安全政策或将难以避免倒向美国阵营。

大变局下的亚太格局:美日菲合作与中国应对策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7-12 10:4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作者:张洁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美国、菲律宾、日本领导人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三方不仅就海上安全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而且宣布美日将帮助菲律宾打造吕宋经济走廊、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建设清洁能源与半导体供应链等一系列经济合作新举措。三方此举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美国试图推动盟伴体系在“印太”地区形成“去中国化”的产供应链的最新举措。技术与产业革命深刻影响国际与地区秩序的重构,加强在产供应链领域的对华博弈,被美国认为是“规锁”中国,维护自身的“印太”地区秩序主导权的关键。这不仅导致本地区经济问题的“安全化”,也意味着未来安全问题的“经济化”,即地区国家一旦被绑在美国产供应链上,未来其安全政策或将难以避免倒向美国阵营。

在百年变局与地缘政治竞争叠加影响下,全球地缘经济秩序构建中经济与安全的平衡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聚焦亚太,美国打着所谓“经济安全”的旗号,裹挟盟友以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为重点推进产供链的地区重组,企图与中国“脱钩断链”。

自2023年以来,美国及其盟友加快这一进程,美日韩等国持续针对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数字贸易等关键产业出台各类政策,并将其落实到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双多边经济合作中。

在南亚,印度抓住美国重构产供链的机会,试图实现制造业的“弯道超车”,而美国对此也给予支持。南亚其他国家则面临制造业基础薄弱、产业转型困难的境况。如果这种态势持续,南亚地区经济格局或将从现在的优势互补转变为以印度为中心,南亚各国也将成为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供链的一环。

在东南亚,菲律宾完全倒向美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则试图“多头下注”,在成为美国、日本等国投资、技术转移的“新宠”的同时,也不放弃与中国的合作,形成同中国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2023年9月美国总统拜登访问越南时表示,美方认可越南作为半导体行业主要参与者的巨大潜力,支持越南半导体生态系统的快速发展,并愿意加强合作,提高越南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地位等。2024年3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菲律宾期间专门参观了菲律宾的半导体企业,并将菲律宾形容为确保晶片供应链韧性的“日益重要的合作伙伴”。

美西方国家主导的产供链转移以所谓“去风险”和“去中国化”为目标,将使亚太地区的经济格局走向分裂,同时迫使中小国家“选边站”,影响其安全观与外交政策选择。

然而,美国要实现将中国排斥在其主导的产供链之外的企图并非易事。中国参与亚太合作数十年,已经与地区各国形成紧密的经贸关系,并占据亚太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地位。当前,亚太经济一体化仍在稳步推进,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和数字互联互通表现尤为活跃,地区供应链与产业网络深度交织。同时,中国在地理位置、产业生态系统、市场规模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使中国与亚太其他经济体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亚太地区主要力量的战略调整将持续进行,特别是美国对华战略竞争与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深远影响相互叠加,过去以维护主权、保持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国际与地区格局,未来会更多受到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影响,这将增加亚太安全形势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面对大变局下亚太地区形势的变乱交织,中国在2023年12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努力目标。

以此为指导,在处理亚太事务,特别是面对美国将产供应链作为遏制中国新工具的情况下,中国应妥善处理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虽然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中美双方均重视保持必要的沟通,以避免误解误判。2024年以来中美高层的一系列互动展示了双方稳定双边关系的基本共识。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应积极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加强与地区中小国家的战略协调,克服地区分裂对抗之危,把握既有团结合作之机。中国一贯重视亚太中小国家聚焦经济发展、坚持区域合作的诉求,未来仍应以全球发展倡议为抓手,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新兴产业为重点,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引领地区产供链的重构,与地区中小国家携手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张洁)

【责任编辑:侯丽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