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预期仍存 各国央行提前加息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对许多央行官员来说,在过去两年里一直扮演着政府部门的次要角色。由于发达国家的利率甚至在新冠疫情暴发前就已接近或低于零,大幅增加公共支出是帮助经济体渡过疫情封锁难关的必要条件。现在,央行官员们处于万众注目的状况。过去一个月,在通胀飙升的形势下,投资者旋即预计加息日期会提前,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维持低利率的承诺。

通胀预期仍存 各国央行提前加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1-17 11:3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1-17 11: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1月17日电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对许多央行官员来说,在过去两年里一直扮演着政府部门的次要角色。由于发达国家的利率甚至在新冠疫情暴发前就已接近或低于零,大幅增加公共支出是帮助经济体渡过疫情封锁难关的必要条件。现在,央行官员们处于万众注目的状况。过去一个月,在通胀飙升的形势下,投资者旋即预计加息日期会提前,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维持低利率的承诺。

一些国家预期加息的时间如今提前了数年。在10月的最后几天,澳大利亚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从0.1%左右跃升至近0.8%,与9月五年期国债的交易水平大致相当,这促使澳大利亚央行放弃将三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超低水平的承诺。11月2日,澳大利亚央行正式放弃了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虽然它表示将等到出现持续通胀情况才会加息。

10月27日,加拿大银行宣布结束债券购入计划(不过,仍将到期证券的收益进行再投资)。债券市场在美联储宣布加息前就得出同样的结论,并预计明年将小幅加息。投资者对英国加息的预期急剧上升(见图表)。

《经济学人》报道截图

同样的操作也出现在美国和欧元区,不过规模相对较小。11月3日,美联储宣布缩减资产购入规模。这是人们普遍预期的,而跟踪美国利率波动的波动指数在本月达到了新冠疫情初期以来的最高水平。10月28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反驳了市场预期,即利率最快可能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上调,并指出过早上调利率与欧洲央行的指导方针不符。不过,这并没有阻止两年期德国国债收益率在第二天小幅上升,达到2020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到目前为止,这些动作还不足以形成2013年那种规模的债券市场恐慌,当时美联储也宣布缩减购债规模。事实是,市场情绪比今年大部分时间都要狂热得多,反映当前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通胀的预期。

市场对加息时机的判断是否正确,或者各央行行长是否会坚守当初的承诺,这将取决于通胀可能会持续的时间。有央行官员表示,到目前为止,物价上涨是暂时的,反映了供给严重不足。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一个新的通胀时代可能即将到来,届时,工人将会更加强大,工资增长也会更快,会对物价构成持续的压力。英格兰银行前利率制定者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说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劳动力不断涌现,而现在要找到劳动力将相当困难,致使劳动力的议价能力提升。”

各国央行近期的一些举措也突显出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之间时不时颇为复杂的关系。在正常时期,央行制定短期利率,而市场试图预测这些利率的走势。债券市场也可能包含投资者对经济和通胀预期的信息,而央行官员则试图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曾提到“镜厅”动态的风险,即政策制定者感到有必要对债券收益率上升做出回应,而债券收益率反过来又对央行的动作予以回应。

所有这些都让央行官员们在试图看清经济不确定性迷雾时更加艰难。然而,也有一些小小的宽慰。如果投资者认为通胀变成持续状态,而不是主要受大宗商品价格和供应链混乱状况的推动,那么政府债券的长期收益率就会开始大幅波动。不过,到目前为止,投资者将加息的时间提前了,不再受到货币政策长期收紧预期的影响。例如,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仍未回到3月份的高位。

此外,一些债券市场仍然平静。在日本,9月消费者价格仅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2%,如果不考虑能源和新鲜食品,日本仍处于通缩状态。与澳大利亚的崩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央行的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依然有效。当投资者对前景更加确定时,制定政策会容易一些。遗憾的是,这并不是许多央行行长所拥有的奢侈品。

(翻译:高越 编辑:王旭泉)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