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曙光闪现,前路困难重重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所有疫情都终将结束。新冠疫情踏上终途,但不会彻底消除,而是将逐渐成为地方流行病。届时,新冠病毒将年复一年地传播和变异,继续威胁年老体弱者。新冠疫情稳定之后,不会再像过去20个月那样大规模地致人死亡。新冠病毒将成为流感一样,成为知己知彼、可防可控的敌人。

抗疫曙光闪现,前路困难重重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0-25 13: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0月25日电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所有疫情都终将结束。新冠疫情踏上终途,但不会彻底消除,而是将逐渐成为地方流行病。届时,新冠病毒将年复一年地传播和变异,继续威胁年老体弱者。新冠疫情稳定之后,不会再像过去20个月那样大规模地致人死亡。新冠病毒将成为流感一样,成为知己知彼、可防可控的敌人。

尽管新冠疫情结局已定,它演变成地方流行病的途径却不尽相同。精心规划与胡乱应对之间的差别可用数百万人的生命来衡量。因此,新冠疫情的结束将是各国政府最后一次机会,证明是否从疫情初期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

随着新冠疫情消退,自8月底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每周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一直在下降。英国目前的确诊病例仍居高不下,但现在是流感等疾病多发的季节,疫苗接种量大。93%的英国人有抗体,虽然每周新增25万病例,疫苗普及已将死亡人数从数千人控制到数百人。这是演变为地方流行病的途径。

《经济学人》文章截图

 

全球有多少人得到疫苗保护不得而知,但可以大胆地进行粗略猜测:约38亿人至少接种了一剂疫苗。本报估计,新冠疫情期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在1000万至1900万之间,中值约为1620万。用感染致死率倒推,有14亿至36亿人感染了新冠肺炎,相当于官方数字的6至15倍。由于许多人既接种了疫苗又受到了感染,存在数据重叠的情况。

群体免疫降低了新冠疫情的危险性。然而,在结束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世界将面临重重考验。

首先是北半球的冬季感染高峰。人们在室内聚集时,新冠病毒就会大肆传播。如果医院人满为患,政府就需要进行干预。第一道防线是治疗,承诺使用新型抗病毒药物,如莫那比拉韦(Molnupiravir)。如果在早期使用,可将重症发病率降低一半,不过该药物仍在等待批准使用。此外是采取防疫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护易感人群、关闭俱乐部和酒吧等人员密集场所。关键在于政府是否能够及时适度地采取措施。

其次是新冠病毒变异。如果出现新型变异毒株取代德尔塔,对感染病例进行基因采样可作为早期预警,然而,全球一些未接种疫苗的贫困地区仍没有有效监测。应对新的变异毒株可能需要重新研发疫苗。虽然这比从零开始容易得多,新疫苗需要时间生产和批准,还要清除旧的疫苗库存。这可能会引发2021年年初疫苗争夺战重演。

最大的考验是如何保护数十亿甚至更多没有免疫力的人。中国通过严苛而代价高的隔离和封锁政策来阻止病毒传播,为疫苗接种和储备药品争取时间。中国通过微不足道的确诊病例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会放弃防疫清零政策。

最终,人们都通过感染,或通过接种疫苗,对新冠病毒实现免疫。接种疫苗更加安全,各国政府必须尽可能普及疫苗。数据机构Airfinity预测,截至今年年底,全球疫苗产量将达到113亿剂,到2022年6月将达到250亿剂。如此一来,全球疫苗供应将很快不再是限制因素,至于多快,则取决于对加强针的需求。虽然不同疫苗的效用各有不同,接种任何疫苗都比感染好得多。

疫苗过剩的趋势意味着许多国家开始大规模出口疫苗。然而,许多国家并没有出口,而是用于加强针和儿童接种的疫苗——儿童群体死于新冠肺炎的数量极少。虽然疫苗明年产量可观,现在仍然是供应不足。

疫苗接种的最后一个障碍是接种犹豫和地方卫生部门能力不足。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目标是,到2021年年底,各国疫苗接种率要达到40%;全球疫苗峰会制定的目标是2022年9月达到70%。但是,由于各国人口结构、实施接种能力以及与其他传染性疾病(如天花和麻疹)相比新冠肺炎的轻重缓急各不相同,对疫苗的需求也不同。疫苗接种确是当务之急,但给不同的国家制定笼统的目标可能导致失败。

抗疫之路困难重重,各国政府能否迎难而上?这取决于最后一道关卡。随着新冠疫情逐渐消退,发达国家将对新冠病毒放松警惕。然而,像其他许多疾病一样,新冠肺炎或将成为压垮贫穷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编译:亓梦颖 编辑:王旭泉)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