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驻华大使:没有旅行就没有个人成长 全球化世界尤为如此

从9月5日起,欧洲文化遗产的联合展览在北京向公众开放。参展的38条文化线路将欧洲与世界相连,展示了一幅关于历史、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景图。

欧盟驻华大使:没有旅行就没有个人成长 全球化世界尤为如此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9-15 15: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9月15日电 从9月5日起,欧洲文化遗产的联合展览在北京向公众开放。参展的38条文化线路将欧洲与世界相连,展示了一幅关于历史、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景图。

该展览由欧盟驻华代表团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联合主办,采用艺术、图片、文献、视频等形式展现。开幕式结束后,China Daily采访了欧盟驻华大使郁白和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院长柯理博士以及北京丹麦文化中心主任Eric Messerschmidt,讨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如何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院长柯理博士在采访中表示:“欧洲文化线路经过欧洲委员会认定,我认为这是了解欧洲的一个渠道,重点并不是选这条路线或者那条路线,如果你计划去欧洲旅行探索欧洲大陆,这些线路将成为你的旅行指南,你不需要完全跟着线路走,你能够自由选择、组合。”

柯理博士表示在38条欧洲文化线路中很难选择向中国游客推荐哪条线路,但他以个人喜好出发可能会推荐葡萄酒线路线,并结合几条不同线路:“游览一个地方,即使你没有将一条线路完整走下来你仍然能理解各个传统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你甚至可以在北京来一场欧洲文化线路游,走访欧洲各国的文化中心,这也是本次联合展览的理念。”

谈到欧洲文化线路如何能更好地激发中国游客的兴趣时,北京丹麦文化中心主任Eric Messerschmidt表示:“这需要提前做许多功课自主学习,就像我去拜访中国的某处佛教胜地一样,走出北京我需要试图找出当地的佛教传统具有哪些有别于北京的特征,比如佛教在安徽的本地化特质或者在甘肃,这样来看文化不是单纯的娱乐,不是简单的装饰,文化意味着共同创造,共同参与。”

提及针对文化遗产宣传和维护,有哪些宝贵经验分享给中国的文化机构时,欧盟驻华大使郁白称:“我的经验是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要铭记历史。世界各国的政府如果能调拨更多资金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件很好的事情。事实上,在中国有许多景区名胜古迹实际上并不是原址,原址已经损毁了,在历史发展中可能不止一次,但这些古迹又被修复,这证明了中国人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是不是原址已经不重要了。去年十二月份我去了武汉,在新冠疫情之前,我的一位中国朋友邀请我去游览赤壁,因为我曾经学习中文十四五年前,对我来说赤壁是个传奇的地方,红色的峭壁枭雄曹操在此战败,因此我阅读了许多苏东坡的诗词,为赤壁之行做准备。可是如今的赤壁景区位于内陆,完全不在河边,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那里建了一座宋代寺庙,人们依然会去赤壁游玩,即使现实和我的想象差别很大,你能重现历史,因此我认为重要的是地方和国家政府爱护这些文化遗产。”

郁白还称,教育和旅行的关系是中国和欧洲文化共有的主题。他说:“我认为是这样,在两方文化中,中国和欧洲文化中一个人出生的地方故乡极其重要,因为这决定了你的属性,然而在一个人成年的过程中,想成为世界公民,你需要探索外面的世界,离开出生的故乡,去别处他乡。”

他补充道:“关于旅行的问题,实际是关于发现的问题,发现自己,你如何适应各种新环境,如何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孔子Confucius离开了他的故乡,他出生的鲁国,随后周游列国,为了传播他的思想,他游历四方的时候,也加深了对于自我的理解。成长的前提中文会说,修养,身养。没有旅行就没有个人成长,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这点愈发重要,人们经常提及的概念,尤其是中国人、国家主权、我们是中国、中国梦,然而重要的一点是在中国梦之外,是中国与世界。当代中国人喜欢旅行,去欧洲、美洲、亚洲。中国人在旅途中不断探索,身在国外的中国人意识到当离开故乡,身处他乡,在别处。中国人意识到自己不仅是西安人,北京人或者天津人,他们都是中国人”。

【责任编辑:党超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