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 “德中幼儿教育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6月28日,德中幼儿教育质量发展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功举办。

首届 “德中幼儿教育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7-01 08: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7月1日电 6月28日,德中幼儿教育质量发展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德国柏林教育质量研究所主办,北京新开明书社、德国FCDB中德教育合作承办,由好玩的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协办。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执行主任李旭培博士主持,德国柏林教育质量研究所所长、柏林自由大学沃尔夫冈·蒂策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苏婧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孙进教授、德国德雷斯顿应用技术大学学前专业王蔚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及硕士生导师张兴利教授、德国柏林教育质量研究所中国区总代表鲁玉峰、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园长、教师、媒体和出版机构的12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鲁玉峰进行大会的翻译和总结。

图为德国柏林教育质量研究所所长沃尔夫冈·蒂策。

蒂策教授提出了德中幼教事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并对早期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要性及如何系统化提升教育质量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答。 作为《德国0-6岁幼儿日托机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手册》(简称“德标”)主编,蒂策教授还对德标中的教育理念、幼教工作所划分的20个质量领域以及幼儿园教师自我评价量表和质量建设方法进行了说明,用鲜活的幼儿教师工作案例阐释教师不同水平的教育质量行为。作为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带头人,蒂策教授十分重视科研成果与实践应用的衔接, 强调将德标中的理论和测评标准落地实践才能真正发展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蒂策教授说,把政府指导纲要贯彻到幼儿教育工作当中,还需要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才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实际效果。

图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苏婧。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苏婧所长就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的幼儿教育质量建设作了报告。 她首先对幼儿教育质量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表示我国教育步入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时期,这也是我国幼儿教育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她主张必须把“尊重教育规律”贯注于教育体系,并引用庄子“乘物以游心”的理论,表示教育要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规律,在幼儿教育领域,要真正确立以幼儿为中心的质量意识。苏婧所长还强调了提升教育质量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关键要素,她认为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质量是教育的根本,没有质量的教育等于没有教育。她以来自幼教一线的丰富教学案例对教育的本质、儿童观以及幼儿园管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有效补充。苏婧所长表示,教育的本质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而管理的本质在于激发和释放每个人的善意。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孙进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孙进教授主要对德国幼儿园的入园适应问题进行了讲解。他表示,入园时期处于幼儿重要的人生过渡阶段,也是德国幼儿园教育质量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他对柏林入园适应模式和慕尼黑入园适应模式中的幼儿适应阶段进行了比较和探讨,总结出入园适应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相互认识阶段、获得安全感阶段、建立信任阶段及最后的总结阶段。他总结德国幼儿园的经验时说,科学的入园适应可以有效缓解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帮助家长、孩子和教师有充分的时间相互了解,也为家长提供了全方位了解幼儿园工作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家园合作。

图为德国德雷斯顿应用技术大学王蔚教授。

德国德雷斯顿应用技术大学王蔚教授对德国早期教育的任务和作用进行了解说,从历史、法律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展开了讨论,以教育学、心理学和脑科学新的理论为依据,以法律手段和框架作稳固,说明了早期教育中家庭的补充作用。 王蔚教授从教学行为的基础、行为的意愿和行为的实现三个层面对德标下的“幼儿教师总体能力模型”进行了讲解,认为专业的、有能力的教育工作是良好的专业实践、专业态度、不断反思和教育方法与技巧等多种因素的组合。

图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利教授。

张兴利教授针对儿童早期精细动作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展开了全面讨论,从而引出“心灵手巧”还是“手巧心灵”的教学思考。张教授认为幼儿的成长发展是螺旋式的,应该以“敏感性原则”为前提,保护以及提供幼儿的成长契机。此外,张教授还对0—6岁幼儿入学准备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即认知和一般知识、学习方式与习惯、情绪与社会性、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语言能力等五大发展目标。她用深入浅出的心理学与脑科学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互动游戏与参会老师们进行了良好的沟通,激发全场人员的参与热情。

图为德国柏林教育质量研究所中国区总代表鲁玉峰。

最后,德国柏林教育质量研究所中国区总代表鲁玉峰对此次论坛作了总结性发言。他对此次论坛圆满而成功表示祝贺,对德中五位专家和教授的精彩报告和全场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他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次关于幼儿教育质量的交流能让德中两国幼教领域的“工匠精神”碰撞出更多火花,为幼教教师提供更科学的理念,帮助一线教师掌握更好的方法和工具,在未来能够真正做到“利器在手,质量无忧”。

(编辑:孙若男 党超峰)

【责任编辑:党超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