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哀悼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斯人已去 精神永驻

贝聿铭先生生前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在此向贝建中和他的家人致以诚挚的哀悼,还希望贝聿铭先生安息。我们发誓会将您的火炬和精神传承下去,因为您是唯一的:贝聿铭!

亲朋哀悼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斯人已去 精神永驻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5-17 16: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本文作者饶及人(后排右二)和贝聿铭家人合影(照片由作者提供)

如果有人问我,生命中最幸运的事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结识贝聿铭先生及其家人,能与其子、我的好友贝建中以及其好友一起创建贝聿铭基金会,是我此生最幸运的事情之一。

和许多华裔美国人,或者说和许多亚裔美国人一样,我在1975年选择攻读建筑学,那是我在纽约就读高中的最后一年。之所以如此,仅仅是因为我想在将来成为另一个贝聿铭。他是我职业生涯和生命中的灯塔。在1980年从普拉特学院毕业后,我向他的办公室提交了求职申请。不幸的是,他的副合伙人兼人力资源总监黄慧生先生说,我太年轻了,经验不够。黄慧生在面试中告诉我,也许我可以在几年后重试一次。

命运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我走上了另一条职业道路,并于1984年在纽约皇后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James Jao & Associates。在20世纪80年代的鼎盛时期,我的公司非常忙碌。根据道奇建筑报告,在1987年和1988年,我的公司设计了皇后区约30%的新住宅区中的家庭建筑。当然,其中大部分是小型建筑。那个时候,我的公司有100名员工。而贝聿铭受委托设计了香港的中国银行大楼、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等。当时有人开玩笑说,贝聿铭旗下的公司凭借2800名余名员工成为最大的美国华裔建筑公司,而我那个拥有100名员工的公司排在第二位。

1990年夏天,我在成为纽约市规划委员会的首位华裔美国人后,终于有机会亲自拜访贝聿铭位于麦迪逊大道的办公室,此行是为了讨论在布朗克斯植物园建一座中国式花园一事。他在获知我只有32岁后,恭喜我打破了他的“魔咒”——没有哪位建筑师可以在40岁以前成名。他还祝愿我继续取得成功。

2010年,贝聿铭的老搭档,当时90岁的黄慧生先生将《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的作者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引荐给我,帮助我完成我的第一本英文书——《直言中国城市化》。黄慧生和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均对我表示,贝聿铭曾告诉他们,我比他更具影响力,因为我正在做城市规划。而他仅仅是一名建筑师。我告诉他们对于贝聿铭的谬赞自己感到大吃一惊,我并不这么认为。我不认为任何人尤其是我,能够获得他那样的影响力。他是一个标志性人物。

2018年秋季,我在北京美洲俱乐部庆祝60岁生日时,贝聿铭的儿子贝建中专程从纽约飞来,参加我生命中的这个重要活动。第二天他又飞回去了,我永远不会忘记贝建中这个美好的举动。

去年11月,贝建中和我有一次难得的、美妙的机会,亲自与贝聿铭会面,讨论如何建立贝聿铭基金会,该基金会在香港注册,是一个非盈利组织,主要为了宣传贝聿铭作品的哲学理念,最重要的是传播他在艺术和文化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精神。

就在几天前,上周一,我和贝建中在上海出差,期间还和我们的好朋友让•皮埃尔•海姆共进晚餐。由于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太好,贝建中第二天就返回纽约了。在对贝聿铭的设计概念进行一些讨论后,我们很快在餐巾纸上写下了下面的草稿:

贝聿铭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持续关注着艺术、文化和地方遗产的保护,通过整合各种元素激发全世界建筑师的现代设计灵感。

今天早上,当听到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建筑传奇的陨落,我并不惊讶但却很伤心。在102岁时,没有任何疾病折磨下去世,所有的家人都在床边陪伴着,可以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根据中国传统,任何人在90岁以后去世都被认为是一件喜事,称为“喜丧”。

贝聿铭先生生前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在此向贝建中和他的家人致以诚挚的哀悼,还希望贝聿铭先生安息。我们发誓会将您的火炬和精神传承下去,因为您是唯一的:贝聿铭!

作者系美国龙安集团总裁、贝聿铭基金联合创办人 饶及人

(编译:严玉洁 孙若男 妮思娜 编辑:党超峰)

( 饶及人)

【责任编辑:党超峰】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