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精神”历久弥新 采访团成员感叹陕西历史积淀深厚

“司马迁精神”历久弥新 采访团成员感叹陕西历史积淀深厚

来源: 西部网
2019-04-04 08: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8c28b2997241eb82751dea5716f3232.jpg

 

今天(4月3日),全国50余家网络媒体的采编人员来到了位于韩城市芝川镇的司马迁祠。

西部网讯(记者 凌旎 赵昊 刘望)2019年"清明祭初祖 文脉传华夏"网络主题活动行程已经过半。今天(4月3日),全国50余家网络媒体的采编人员来到了位于韩城市芝川镇的司马迁祠。走过明隆庆年间的芝秀桥,爬上全市最长最陡的司马古道,一路念着小时候就学过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采访团感受着史圣之艰辛,领悟了《史记》的博大。

据讲解员介绍,这条陡峭的司马古道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古道上是北宋时期铺设的石条,如今已经坑坑洼洼,行走很是不便。但在当时,这是韩城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前往长安的必经之路,相当于今天的国道,在古代更是发挥着"高速公路"的重要作用。

c132b09b4c4726e46d90e98283d8565c.jpg

 

司马迁塑像,一代史圣的风骨让人钦慕。

通过古道,采访团一行人来到了司马迁祠墓。墓冢并不大,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墓顶有一株枝干苍劲的古柏,与墓同龄,墓前竖着一块刻有"汉太史司马公墓"的石碑。放眼望去,司马迁祠墓建筑群自坡下连绵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很多采访团成员好奇,为什么墓上要栽种一棵柏树?讲解员告诉大家,《周礼》记载,古时候有种叫做"魍象"的怪物,会吃掉亡故人的肝脑,但却害怕柏树的气味。为了保护故去的人,人们才会选择种植柏树。司马迁墓上的这棵柏树不仅能预防怪物,还有更好的寓意。每年高考前,很多高考学子会前来祭拜,沾沾一代伟人的灵气,希望自己考取好成绩。

62cdc42fce7635a1347e4972c138ad38.jpg

 

司马迁墓近照。

来自山东的一位记者本身爱好读史,看过司马迁祠,他感叹真是不虚此行。"不愧是大史学家,司马迁祠给人的感觉更加清秀,和'司马迁精神'相得益彰。陕西的历史底蕴太丰厚,因而对游客的要求很高。来陕旅游的人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要不然会跟不上节奏!"

a544fc6d270d0fa864e54a1d78675985.jpg

 

俯瞰司马迁祠。

如何把"司马迁精神"更形象的传播出去?韩城市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据了解,通过祭祀史圣司马迁大典、司马迁杯全国《史记》朗读大赛、《史记》国际论坛、《史记》大讲堂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和主题论坛,韩城市打响了"史记韩城·黄河特区"城市品牌。如今,西禹高速、沿黄公路、108国道等交通要道贯穿景区南北,这里既有积淀深厚的人文历史,又有秀美的自然景观,已成为来陕研学、休闲旅游行程中的重要一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