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事儿】中国将成全球最大“数据圈” 外媒:大数据金矿在中国将造福于民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通过立法等手段加强个人信息权和数据保护,以期让大数据这座金矿真正造福于民。

【中国那些事儿】中国将成全球最大“数据圈” 外媒:大数据金矿在中国将造福于民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2-15 17: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2月15日电 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正在成为企业、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中国在挖掘大数据这座金矿方面成绩斐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CNBC网站报道截图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2月14日报道称,国际知名研究机构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和数据存储公司希捷(Seagate)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随着中国对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进,中国每年将以超过全球平均值3%的速度产生和复制数据,并将于 2025年成为全球“数据圈”(Datasphere )的“领头羊”。根据IDC的定义,每年被创建、采集或是复制的数据集合就是“数据圈”。

根据报告,2018年,中国产生了大约7.6ZB (1ZB,即1泽字节,相当于10万亿亿字节)的数据,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48.6ZB。而美国2018年产生的数据为6.9ZB,2025年预计将达到30.6ZB。这意味着,到2025年,中国产生的数据量将超越美国。

由于信息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赖以运行的“通货”,因此一个国家的数据产生量很重要。“数据是数字世界的核心,我们正日益成为一个信息经济体,”IDC的分析师们在报告中写道。分析师们还表示,数据对于那些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服务的开展至关重要。

报告称,数据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开发新市场、改善客户服务的利器,有时候,一些公司还能通过销售数据信息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分析师们在报告中引用了中国科技巨头腾讯和阿里巴巴的例子,称这两家公司推出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服务在中国被广泛使用。而利用多年来收集的大量用户数据,这些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行为和偏好创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数据项可能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数据是公司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可以在数字化转型中创造竞争优势。”

去年5月26日,参展商在数博会上演示智警大脑指挥中心。当日,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幕。本次数博会上,无人驾驶、虚拟试衣镜等“黑科技”引人关注。 新华社记者 陶亮摄

瑞士《新苏黎世报》2月12日报道称,如果说数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石油,中国无疑是拥有极其丰富资源的国家,可以说坐在了大数据的“金山”上,这主要得益于中国规模巨大的人口。而这一优势又让中国有能力实施新的经济模式。例如,中国就利用大数据领域的优势跳过信用卡阶段,直接打造了移动支付体系。另外,数据让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实现飞跃。即使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企业,也可以借机取得在其他市场无法达到的成绩。

新加坡《联合早报》此前曾报道称,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移动支付、人像识别等数字技术的普及,中国正在形成庞大的大数据“金库”,并将借此优势实现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7年底发布的报告,中国目前已拥有全球最活跃的数字化投资和创业生态系统。专家预计,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大国,中国今后将成为数字技术的输出国。

到2025年,全球新产生的数据预计将从2018年的33ZB增加到175ZB。新增数据将主要来自娱乐平台、互联网连接设备和元数据等渠道。数据的海量增长为企业和客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一些人士担忧这些数据会被滥用。CNBC报道称,从社交媒体和其他免费服务收集的数据经常被用于向特定人群做广告。例如,如果整容手术或非法减肥药广告盯上了那些对自身外貌不甚满意的人,就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金融时报》网站报道截图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通过立法等手段加强个人信息权和数据保护,以期让大数据这座金矿真正造福于民。美国网络杂志“Slate”2月7日刊文称,中国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在没有公众监督的情况下收集个人数据的日子已经结束。中国消费者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为个人隐私发声。

文章指出,中国政府也正在努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数据保护监管系统。去年5月,中国数据保护系统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施行。在推出数月后,相关部门便展开了对《规范》的修订工作,查缺补漏,以促使企业更加严格地遵守相关规定,从而更有力地保护个人数据隐私。 “Slate”还援引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称,中国在数据隐私保护规则制定方面已经走在了亚洲前列。

(编辑:刘世东 王辉)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