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事儿】中国科学家率先敲开第三代HPV疫苗研制大门 有望预防99%宫颈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1-08 15: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研究人员在厦门大学做样品检测实验。图片来源:厦门大学

中国日报网1月8日电 中国科研人员在对抗宫颈癌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采用新兴的结构疫苗学方法,敲开了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该团队研发的新一代宫颈癌疫苗有望抵御99%可致癌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据美国Presicion Vaccinations医疗新闻网站1月6日报道,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发新一代宫颈癌疫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该疫苗有望抵御多种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HPV)。

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期刊的审稿人认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因为这种新疫苗在增加可预防病毒型别的同时,降低了疫苗生产成本并减少摄入的蛋白质和佐剂数量,而且“这种新型疫苗将走向临床”。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Cancer.gov)表示,目前已鉴定出200多种不同的HPV型别,其中至少有18种高危型HPV与99%的宫颈癌的发生相关。

宫颈癌主要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提高宫颈癌疫苗预防效果的传统方式是增加HPV类病毒颗粒的种类,从而“一对一”地预防更多的HPV病毒型别。现有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宫颈癌疫苗,均使用类似于HPV天然病毒颗粒的“类病毒颗粒”作为疫苗抗原,其中九价疫苗可预防约90%的宫颈癌,但仍有与另外近10%宫颈癌相关的HPV型别没有得到覆盖。同时,如果按传统方式研制第三代宫颈癌疫苗,会面临疫苗接种剂量大、潜在副反应大、生产工艺难度大等问题。

Presicion Vaccinations医疗新闻网站截图

文章援引新华社报道称,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将HPV类病毒颗粒和天然病毒颗粒在外形上比作一个“球体”。

虽然不同型别的HPV在外观上大体相似,但在“球体”表面上有明显不同。“球体”表面的纹路、线条、凸起、凹陷等,称为“环区”。

夏宁邵说:“正是由于这些环区的不同,导致了每个病毒型别刺激人产生的抗体不能预防其他病毒型别的感染。”

于是,研究团队利用新兴的结构疫苗学方法设计了一种复杂的“嵌合类病毒颗粒”。它上面集成了亲缘关系较近的三种型别HPV病毒颗粒(HPV33,HPV58和HPV52)的“环”特征。

之后在小鼠和猴子的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嵌合类病毒颗粒”所提供的免疫效果,与过去“一对一”方法叠加三种类病毒样颗粒所产生的效果相当。

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成功地在另外十二种主要HPV病毒型别上制作了四个“嵌合类病毒颗粒”。

《自然•通讯》期刊网站论文截图

“我们的研究为开发新一代HPV疫苗开辟了道路。它表明,只需要七种嵌合类病毒颗粒就有可能实现预防二十种HPV型别导致的宫颈癌。”夏宁邵说。

厦门大学研究人员表示,新型疫苗将适用于9至45岁的女性。

厦门大学此前研发的两种HPV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将于2019年和2022年投入市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统计数据,世界上每年宫颈癌新发病例约有57万例,死亡病例约31.1万例。在我国每年约有10.6万新发病例,并有约4.8万例死亡病例。HPV是目前已确证可导致人类癌症的病原体,所以对于该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等恶性肿瘤。因此HPV疫苗对于年轻女性以及青少年男性都具有重要的免疫意义。

(编辑:齐磊 王辉)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