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警察为您讲述去利比里亚维和的故事

来源:新华社
2017-03-24 15:21:53

新华社宁波3月23日新媒体专电 在异国他乡,高温、缺水、物资匮乏,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建设营地,见水搭桥、见桥修路。他们是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一年来,他们完成各类维和任务627批次、16821人次,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16起。

前不久,他们载誉而归。经过近一周的隔离后,两名来自浙江公安边防总队宁波机场边防检查站的队员赵涵和钱仁健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维和故事。

利比里亚初印象

利比里亚地处热带,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是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16年3月11日,浙江公安边防总队组建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140名队员来自浙江省边防各基层单位的训练管理、英语执勤、车辆驾驶、水电维修、医疗救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其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22岁。

赵涵,出生于1989年,入伍5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修电子信息专业,在维和任务区担任翻译和无人机驾驶员。钱仁健,出生于1994年,入伍6年,在维和任务区担任驾驶员和战斗队员。

维和队员们到了利比里亚,一下飞机就感到热浪袭人。当地的高温令他们有点不适应。钱仁健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个温度计放在地表测温,结果温度计被晒黑屏了。除了高温,缺水、物资匮乏、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极度的贫穷,都是维和队员们对利比里亚的初印象。

全能战士百日攻坚搭建新营地

随着利比里亚局势越来越稳定,在当地的维和部队从原先的11支减为3支,而进驻首都蒙罗维亚的维和任务就交给了中国。原先中国的驻地是在距离首都360公里的格林威尔,驻扎在蒙罗维亚的维和部队撤走后把所有东西都带走了。因此,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的首要任务就是搭建新营地、转移物资。

赵涵回忆,最早来到蒙罗维亚的时候,物资和硬件设施极度缺乏,30多人只能挤在一间四五十平米的房间里。下雨天还会漏水,只能用脸盆接水。洗澡只能在车里洗,十几个人一起,有些等不及的队员就只能在临时厕所里洗。

利比里亚水资源紧缺,并且当地没有自来水系统。队员们每天要开两辆水车去60公里之外的水源地拉水,来回4个多小时,拉20吨水,140名队员用一天还紧巴巴的。有时候运气不好,碰上排队的话,可能还会跑个空。

面对重重困难,队员们一方面从旧营区转移物资,另一方面全员投入建设新营区。由于技术人员不够,每名队员就现学现卖,接水管、拉电线、焊钢管全都自己动手,新宿舍、多功能餐厅、晾衣场、训练场、篮球场、国旗杆等。3个多月后,队员们的新家渐渐有了雏形。“奋进路”“和平路”“凯旋路”……队员们给营区的道路都取了名字。“直到我们离开的时候,新营区还在不断完善中。”赵涵说。

联合国会定期补给一些牛肉、羊肉、鸡肉等肉类食品,但是缺乏蔬菜,只能自己种。队员们开始搭建蔬菜大棚,并种下了第一波蔬菜,一个月后就有了收成。蔬菜种类有小白菜、油麦菜、生菜、黄瓜、丝瓜等。平时吃饭是两菜一汤,维和队员们还从国内带了一集装箱的榨菜备着。

钱仁健回忆道:“刚开始的几个月特别累,有时候有过期的泡面吃就不错了,经常从早上忙到晚上10点多,有时候要到凌晨两三点。”

钱仁健的职责是驾驶员和战斗队员,但是来到利比里亚后,他学会了修车、电焊,此外他还是营里的理发师,跟另外一名队友负责30多人的理发任务,开起了“钱宝宝发廊”。出发前,队里就在选理发师,钱仁健便主动申请,自学成才。“回国后开理发店还不行,但能为大家服务还是很开心的。”钱仁健说。

在赵涵的记忆中,有一次转运物资的经历特别难忘。那是刚到利比里亚不久,四月雨季,道路湿滑,皮卡车在行驶途中突然刹车失灵,差点冲入河里,幸亏驾驶员紧急避让,用手刹把车给刹住了才躲过一劫。紧接着队员们都下来修车,却下起了雨。从格林威尔旧营地到蒙罗维亚这360公里路,在国内只需四五个小时的路程,当天他们开了16个小时。

和平使者带来安全感

三个多月的新建营房工作结束后,中国维和警察的工作走上正轨。武装巡逻、治安维护、处置突发事件、培训利比里亚警察、保护平民和联合国工作人员等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据赵涵介绍,头戴防弹头盔,手持自动步枪,身着夏战训服和防弹衣,在蒙罗维亚的大街小巷,时常可见到中国维和队员的身姿。“在大街上巡逻时,看到当地的小孩一边冲着我们笑,一边竖起大拇指,嘴上喊着‘very good’,当时心里感觉暖暖的。”赵涵说。

除了维和,防暴队员们作为“外交使者”,还会时常组织一些增进中利友谊的交流活动。队员们还组织蓝丝巾爱心活动,给学生们捐赠书包、书本、足球等学习用品。

“以武会友”是中国历来的传统,而利比里亚国民对中国了解最多的就是武术。去年11月,队员们在利比里亚大学组织中利武术文化交流活动,队员表演了武术,还现场传授技艺,吸引了1000多名学生观看,连楼顶上都爬满了孩子。

当被问及一年的维和执勤给当地带来了什么,赵涵表示,给当地带来了希望,我们在那儿有时候就是起到一种震慑的作用,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在利华人、企业家们对利比里亚的社会建设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我们的维和行动也保证了他们的安全。

维和队员们还摸索出了一套“信息技术驱动维和勤务”模式,利用无人机、对讲机、GPS手表、短波电台等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控任务执行情况和每一名队员的状况。

这套模式获得联合国赞誉,获颁联合国“维和任务区最佳实践奖”。今年2月21日,联合国授予防暴队全体140名队员“和平勋章”。